免费职业测评职业规划咨询

30岁职业规划如何做?
 

《职业规划中国网》首席职业规划师   陈功

多数人是30岁左右转行,确定职业规划的

3月15日,百度官方宣布集团总裁张亚勤将在10月退休。在53岁的张亚勤申请退休背后,是李彦宏在明确表达其“抓住公司干部年轻化的历史机遇”的想法。

3月18日,36氪报道:“腾讯继2018年12月内部员工大会后开始裁撤一批中层干部。整个腾讯大概有200多名中干,此轮调整比例约为10%,有战略发展部的腾讯员工认为,实际甚至超过了这个比例。腾讯前所未有的裁撤中干、为年轻人腾位置的组织变革大幕也随之拉开。”

阿里巴巴则是每年都会对员工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从2015年到2018年,三年之间就有16次人才组织架构的调整。目前阿里企业员工平均年龄32岁,截至2018年9月份,阿里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中,80后已经占到80%,90后管理者超1400人,占管理者总数的5%。

早在2017年,华为便传出华为中国区开始集中清理34岁以上的交付工程维护人员,研发部门开始清退40岁以上的程序员。同时“45岁退休”的独特人力管理模式已经实行了好多年。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30岁左右的人来咨询职业规划? 


从去年底到今年,咨询的人数明显增多,50%以上的是30岁左右的,从27到35岁左右。
 

年初,另一位职业规划师的文章也写到:来咨询职业规划的都是30岁左右的。

按现在的人口情况,到处闹用工荒,尤其是年轻劳动力短缺,应该是工作机会多,好找工作,但为什么那么多30岁左右的找工作困难呢?

现在大部分行业利润率低,不太赚钱。所以大部分企业员工的工资低。很多人对现在的工作不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就这么点薪水,连管理人员的薪水都不高,在这个城市怎么生活?!

现在很多行业不景气,因为新的技术和市场、社会的变化,所以现在大部分企业都在转型,都不得不转型。


以后将会有更多行业,包括过去、现在很赚钱的行业成为夕阳产业

因为现在另外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将会越来越明显地体现——人口的减少,尤其是年轻人口的减少,导致以后大部分行业利润率会越来越低,甚至不赚钱。 
消费人口大量减少,市场规模就小,所以很多生意就越来越没有规模效应。

大部分行业竞争者太多,价格拉得越来越低,导致平均利润率越来越低。因为一旦发现一个行业比较赚钱,就会有很多企业进入,而多数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只能打价格战。 

因为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所以一方面能给员工的薪水低,同时,现在中国平均工资水平在不断上涨,因为通货膨胀、生活成本提高;所以,企业越来越减少雇佣员工,尤其是减少年龄大的员工,因为年龄大的员工需要更高的薪水。 

现在比较赚钱的行业都是一些新兴的行业,当然也需要的是掌握新行业的知识、技能的员工,而掌握新知识技能的往往是更年轻的,年龄大的人拥有的是传统行业的经验和工作技能。

即使企业只能录用新手,当然也是更喜欢录用更年轻的——因为更年轻的学新东西快、需要的薪水更低、精力更旺盛,更能加班、更好管理。

所以现20多岁的找工作不难30岁以上的人找工作困难的越来越多。


中年职业危机的根本原因
 
20多岁时如果职业方向不对,选择了不是自己真正喜欢、长期喜欢的职业,就缺乏一直不断成长、提升的动力、能力,如果没有积累足够高门槛的经验、专业,人到中年,就容易被年轻人替代,就比较可能遇到中年职业危机。

而实际上,
大部分人从事的不是长期喜欢的职业,所以,现在中年职业危机的现象很普遍。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这么多30岁左右的人来咨询的深层原因。

30岁时发现到了职业发展的关口:向左还是向右?前行还是拐弯?

20来岁的时候觉得好多工作都可以做,好多工作都想做;人到30,就会更加体会到——有些工作自己不喜欢做,有些工作自己做不好,有些工作发展前途不大,本以为自己喜欢、适合的工作,做了后发现不是自己所想象的。

30岁时,发现到了职业发展的关口:向左还是向右?前行还是拐弯?

很多人是30岁时才强烈感觉:现在的选择将决定自己一生的成败、幸福,不能再轻易地选择工作! 如果现在还不明确职业方向,可能就来不及了!

所以,多数人是30岁左右转行,确定职业规划的。


三四十岁以后是不是比年轻时赚钱更多?

很多女性,年轻时很风光,40岁以后呢?都去了哪里?还在企业的有几个?少数还在企业的40岁以上的女性,都在无关紧要的岗位上,你在企业看到的,几乎都是20多岁,最多30来岁的女性,40岁以上的女性几乎都回家了,除了像政府机构、国营企业这些吃大锅饭的地方。

有的因为想工作、或者需要挣钱养家,开个实体店、或网店、微店,成天忙乎着。
赚钱吗?

很多不赚钱,甚至亏本。
即使赚钱,也觉得做那些事情没意思,特别是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何况就赚那么点钱。

不只是女性,很多男性35岁以后职业也走下坡路,例如我们见到不少以前自己做老板开公司的,现在开网约车。

40到50多岁,正当盛年,正是干事业的黄金时期,很多人却处于混日子、或半退休状态。

如果年轻的时候不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最难的不是年轻迷茫的时期,而是三四十岁以后。

30岁左右做职业规划效果最好

原则上,职业规划越早越好,15岁开始就应该做职业规划。

但是,年龄小,可能对自己缺乏认识,接触、了解的职业也很少,对自己的职业问题的体会和认识也不深,对职业成功与性格天赋的关系等道理也体会和认识不深。

人到三十岁左右,对自己、对职业、对人生的体验,对职业问题的体会才比较深。

虽然一般来说,年龄越大,转行越困难。
但30岁左右年龄不算大,转行还比较容易。


所以,在《职业规划中国网》咨询的人中,30岁左右(27—35岁左右)是咨询效果最好的年龄段——
对职业规划方案认识和体会比较到位,实施职业规划方案也相对容易。

  

31岁设计的职业规划

知乎上的提问:我现在很纠结,4年采购经验,3年设计经验。现在有一个不错的采购机会。该不该去?
现在在一个外包公司做设计,毫无归属感,交流少,一天坐到晚画图,进甲方非常难。
我的劣势:年龄大,今年31岁。
我的优势:4+3工作经验,逻辑思维能力强。
选择技术,因为我才3年,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汽车车身设计,唯一的归宿就是汽车厂,意味着我未来三年可能只能在外包公司,而外资外包公司只是画图没有技术含量学不到东西,民营的外包公司能接触到核心东西,但是长期出差和加班简直是家常便饭,我都31了,这样会耽误结婚的。而且三年之后,我都34了,主机厂对外包公司有偏见,认为外包公司只会画图,到时候我还不一定能进主机厂。风险太大,看不到希望。
再说采购,采购工作与人打交道多,不用久坐,我之前之所以不做采购是因为采购不是公司核心部门,发展空间有限,很多公司都不重视采购部,如果再回到采购,我担心我会老路重走,一来一回耽误的又是几年。

首席职业规划师 陈功的回答:
“主机厂对外包公司有偏见,认为外包公司只会画图”——那你就去民营的外包公司啊。
“民营的外包公司能接触到核心东西,但是长期出差和加班简直是家常便饭”——收入高的工作大多是这样
如果
不出差、不加班,收入可能就低,你干吗?

很多人宁可选择多加班,只要收入高。
你也知道,没有“离家近、工作轻松、收入高的工作”。

这是你不想继续现在的职业方向,而找的理由,或者叫借口。
很多人是这样,不想做什么,就找很多理由或借口;
想做什么,也能找很多理由或借口。

我感觉,这两个方向你都不是很满意,或者说都不是很喜欢。
因为这两个方向都不是你的性格很喜欢的职业。
 

我怎么知道?
“现在在一个外包公司做设计,毫无归属感,交流少,一天坐到晚画图”——你的这句话反映了你的性格。你对设计工作的这个感受,是你的性格决定的。
这是MBTI中的F性格倾向的典型表现。

这个性格是怎么样的,你可以看
MBTI十六型性格理论

你的性格是否喜欢设计工作?
这么多做设计工作的人的亲身感受,也许能给你参考:
机械设计工作怎么样

也许比较多跟人打交道、能发挥自己的想法的职业,例如:咨询师、培训师,才是你喜欢、想要的职业。
但是,你可能又觉得这些职业离你太远,你没有什么基础,比较难转行,不现实,而且,这些职业赚钱未必有现在的工作多。
 
如果你在汽车车身设计工作中,再忍受一段时间的闷,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积累了资历,有了升职的机会,就可以从事管理工作,就不会像纯粹画图的工作那样跟人交流少。
但可能再过些年,你的专业进步越来越慢,甚至没有成长,如果基本上做管理去了,专业可能就会生疏了。所以,很多人到了40或50岁后,面临中年职业危机,被淘汰。

所以,做了管理后,又存在学习成长的问题,一方面在专业上不能放弃学习、成长,另一方面加强管理方面的学习和成长,这样,自己的中年危机可能会推迟到来,或者不会到来,直到自己退休。

采购不被重视?
采购对于公司的重要,其实不言而喻,采购工作都是交给老板最信任的人,当然,你不能简单看采购,采购是供应链管理的一环,你做采购,就要从供应链管理的格局规划自己在这个方向的职业发展,这样,你的工作的专业性、发展空间,就会扩展很多。

性格越典型的人,更想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更加会根据性格选择职业。
性格不典型的人或者很自信的人更可能选择跟自己性格有冲突的职业。
 
有的人选择销售就是为了挑战自己,就是想改变自己的性格。性格可能会有些改变,但多数还是挑战失败,甚至,挑战受挫之后更加一蹶不振、更加没有信心。


所以 关键是

要评估自己 在哪个方向更可能通过学习,突破舒适区,获得成长,从而在这个职业方向能够做的时间更长,发展的空间更大。哪个方向,比较容易进入自己的“恐慌区”,自己挑战不了,不仅很难学习成长,很可能实在适应不了,中途放弃。

在这个评估的要素中,除了要考虑自己的经验、专业、能力,天赋、性格也是大家不够重视、又是非常关键的两个要素。


因为:
性格不是你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而是做不到,也不是总做不到,有时也能做到,而是不能持续地做到,不能持续地做得很优秀,更不能享受做的过程。
因为你天生的性格或天赋的局限,有些工作、有些事情,是你注定再怎么努力,也挑战不了的。

不想做专业/技术,那就做管理?

我们一般说的专业技术性工作,是指除销售工作外,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工作,简称“专业工作”。

PETER今年快30岁,近半个月,他一直为跳还是不跳而苦恼,举棋不定——有一家同行业的私营企业想挖他去做技术总监,薪水比以前增加20%。他现在这家公司是全球500强的IT企业,做了5年,一直都是从事技术工作。
“我们许多同事都意识到搞技术是吃青春饭,特别是编程,技术更新太快,年纪大了,精力比不上年轻的,技术也可能赶不上年轻的。”
“眼看星期一就要答复他们,前天他们公司老总还打电话问我呢!我担心搞技术的不好管,自己又内向,不知道是否适合做管理?弄不好总监做不成,自己的技术也丢了。”

你适合做管理吗?
很多人经常想:我适合做管理吗?特别是觉得自己性格内向的人。
其实,内向的人做高管的很多。王健林、马化腾、李彦宏,都是明显内向的,从他们在公开场合的神情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多数人都可以做管理,特别是年龄大了、业务熟练后,只是能管多少人的问题。不用担心:自己是不是做不了管理?升不升得上去?也不要急于追求提升管理职位。

我们只需要关注的是——什么时候开始从事管理?
眼前的问题就是:现在是做专业/技术还是管理?

“把专业放在第一位”是职业成功普遍的、基本的原则

企业领导大多是技术出身,由技术员、核心骨干,晋升为领导,很多大企业领导是技术和管理的综合人才。你看世界500强的CEO,很多人在专业/技术上都很有造诣。美国infographic from CEO.com网站2015年调查发现,在《财富》世界500强上的CEO们,仅有7%没有上过大学或从大学辍学,25%的CEO持有本科学历,68%更是持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

管理首先是管事、管业务,其次才是管人,尤其是在市场、技术急剧变化的今天。首先要告诉下属做什么,即使你不必告诉他们怎么做,起码要把握团队业务的方向。所以,像马化腾这样很内向的人,也能管理像腾讯这样几万人的大公司。像马云这样应该是管理能力很强的人,多年来一直很努力地做社交平台,怎么都做不过马化腾;但马化腾前些年很努力地做电商,却始终做不过马云,最后不得不放弃做电商,只得把微信、QQ这么大流量的社交平台交给京东做电商。
因为也许马云很懂社交平台,但他没有马化腾懂,马化腾对社交平台的专业积累超过18年;马化腾也许很懂电商,但他没有马云懂,而现在互联网时代,只要是做平台,都是“赢家通吃”——老大吃香的喝辣的、老二啃残羹冷炙、老三没得吃。
你可能会说:“马云可以聘请更懂社交平台的人啊?”
比马化腾还懂社交平台的有几个?即使马云聘请了比马化腾还懂社交平台的顶尖高手,大方向、最终的决策一般都还是要老大定夺。更何况,很懂专业、又很会管理的高手非常之少,而且长期合作又非常之难。

“把专业放在第一位”是职业成功普遍的、基本的原则。专业技术水平越高,意味着其以后的成就越大。

如果你觉得自己性格内向,不适合做管理,至少可以在自己的专业方向,就是一个业务模块深耕,一直发展到这个业务模块全国同行业前三名的公司的总监、副总裁。
如果你觉得自己适合做管理,同样可以在一个专业方向深耕,以后再从事跨业务模块、就是跨部门管理的工作,发展到副总裁、总裁。
如果你的专业技术处于当地的最高水平,你有机会成为一个当地企业的总裁;如果你的专业技术位列全国最高水平,很擅长某个业务模块,你就有机会到全国最有实力的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以致成为全国龙头企业的总裁。如果你只是管理型人才,要想从小公司跳去大公司——比较难。

即使你现在已经走上了管理岗位,也不要停止在专业技术上的积累和学习进步,也要跟上新的技术发展。

什么时候开始从事管理?

所以,我们要长期深入钻研专业/技术,就像一座建筑,要想建得很高,地基就要打得够深。
有太多走上技术管理线的人,因为太早做管理、停止钻研专业技术,时间一长,由于技术不断更新,以前的专业已经落伍,渐渐就变成外行了。虽然知道团队的问题,但看不到问题的根源,甚至用管理的方法去解决技术的问题。其根源就在于他们的专业积累不够,无法基于技术常识去科学管理,尽管他们接受了很多的管理培训,学了很多管理知识。

所以,如果从事专业工作的时间不长,专业水平不是很高,就从事管理工作,职业很快就会发展到头了,多数人30多岁就感觉自己的职业发展到顶了——管理职位不仅很难提升,在年轻技术人员的竞争和挑战中保住自己现在的职位也不容易,回头再去搞技术?——自己技术已经生疏、年龄已经不小------

如果你现在提升不到管理岗位,不要急。升职当然也有机会的问题,机会也需要等待,但是机会也是给有准备的人。如果你专业积累不够,即使机会来了,升了职,但是做不好,被撤职,可能以后就再也升不上去,因为公司已经验证了你不行,你自己可能都信心不足,都不敢接棒。这样的情况很普遍,管理理论中著名的“彼得原理”总结的就是这种现象。

我在《走技术路线、管理路线30岁后会怎么样?》中为英规划了两条发展路线:
走技术路线,发展成为质量管理专家,从事质量管理咨询/培训,发展到自己做老板。 
走管理路线,由于性格限制,可能升到中国区质量总监的职位。 
也就是,就算当时英升不了职,几年后还是会升到她当时想要的职位。只是升为CEO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她可能不是很适合做管理。

其实,升得越快,可能越早遇到瓶颈,就像我在《多数人这样跳槽,到后来无处可跳 》中总结的:虽然职位越跳越高,但公司越跳越小,到了30多、40岁,发现高职位的工作已经不容易找到,就算自己愿意屈就普通职位的工作,别人也不愿意给机会。

如果你适合做管理,那可以较早从事管理,如果你觉得自己性格内向,不适合做管理,其实可以晚一些做管理,只要你的专业技术功底深厚,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美国许多大企业选拔中高层管理人员有一个参考的年龄标准:34岁——44岁。
就是人需要到一定年龄,有了足够的人生和职业阅历,才可能做得好管理工作。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适合做管理,建议34岁以后再开始从事管理工作;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适合做管理,可以30岁后开始从事管理。
前提都是——你在一个专业方向有了5年以上的积累。

可能有人会问:“那你怎么看那些20多岁就创业做老板的?”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很好的机会,必须马上全力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为了风口而不得不暂时放弃学业。创业最重要的是发现市场和进入市场的时机,进入市场晚了,做得再好也可能追不上已经占领市场的先行者。
同时,虽然说他们是老板,但主要是管理业务,带领公司的产品、技术方向,一个人身兼数职。而且他们很多是技术高手,例如:都是哈佛大学辍学的比尔盖茨、扎克伯格。
盖茨13岁开始编程,到20岁创办微软,开发BASIC语言。
扎克伯格10岁就学会了编程,到20岁创办Facebook。虽然指挥着一万五千人的团队,他多年来一直参加多个公司的黑客马拉松,2012年还坚持每天写代码。16年他自己编了一个人工智能管家系统:使用声音控制房子里的一切,包括音乐、灯光和温度。

“他们是特别的,那更多的年轻创业者呢?”
那要等他们创业成功了再说他们是不是过早做管理。不能说他们创办了公司、融到了资就是成功,至少等他们的公司盈利了、或上市了,才能说他们创业成功,而绝大多数创业公司都没有走到这一步。

如果你发现自己真的不是一块技术料,更喜欢与人打交道,你可以从生产技术支持、售前技术支持、售后技术支持、产品经理、市场、运营等专业工作做起,在有了足够的专业积累后,再从事管理工作。

 

30岁想转行,不确定是否能成功,怎么选择?

作者:孙圈圈


 1. 正视选择
想要高收益,必须接受不确定性
想象一下:如果你刚参加了高考,考试结果还没出来,现在有一个你很感兴趣的旅游度假产品推荐给你,你会想要度假吗? 
再想象一下,如果考试结果出来了,你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同样的度假产品给你,你会去吗? 
最后再想象一下,如果考试结果出来了,但你没有考好,这时候,你会去度假吗?

曾经有过类似的实验,最后发现,考试结果没出来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不想去度假。但是,考试结果出来之后,无论是考得好还是没考好的人,他们都愿意去度假。 所以,造成选择结果差异的,竟然不是考试结果本身,而是不确定性。我们讨厌不确定性的程度,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我们纠结于各个选择,以至于错过时机、事后又“马后炮”,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对不确定性的厌恶。 奇怪的是,如果我们去投资,会明白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想获得更多收益,必须承受更多不确定性。

我们在面临人生、职业的时候,却从未意识到这点,试图以高确定性,来换取高回报。

有人问我:我现在在体制内,但是没有发展空间,工资也不高,想要去互联网行业试试,但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我考虑了快1年了,也没想清楚,该怎么办? 
不愿意放弃稳定性,却又追求高收益,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纠结100年,答案还是一样,但机会可能已经错过了。过于追求确定性,就像把自己的潜力存银行一样,你能期待有多高的回报?

想要获得一样东西,必须拿另一样来交换

小的时候,爸爸经常会给我买巧克力,但每次我去要的时候,他都会说:"我给了你巧克力,你拿什么来跟我换呢?"直到现在,每当我做选择的时候,总会思考我需要放弃什么,拿什么去换。

尤其是现在创业,时常面对重大的抉择:要不要辞职创业、要不要为了传播性牺牲一些专业性、要不要拿投资人的钱、要不要跟某个人合作……每次选择之前,我都会问自己:选了它,我需要付出什么?这个付出是不是可以承受?

我们选择职业也是一样,比如你选择做一个管理咨询师,就意味着你暂时放弃了去高速发展行业的可能性,意味着你暂时放弃了轻松舒适的生活,还意味着你暂时放弃了在其它职业上发展的可能性。

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在于:不想放弃、又想获得,于是才会陷入挣扎,比如,不愿放弃安逸的生活,却想追求事业的高速发展;不愿放弃暂时的高薪,却想进行一次大的转行;不愿放弃一个不合适的对象,却想今后能够幸福……

大多数人从未真正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潜力、获得应有的回报,原因在于,他们死抓着已经拥有的东西不肯放弃。想要获得一样东西,就需要拿现有的一样东西去交换,是这个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则。
 
2. 限制和挑选选项
当然,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还是有一些技巧可循的。不妨想象一下,你现在要选择男朋友。
场景1:如果现在有20个男生站在你面前,优劣势各不相同,你会如何选择? 比较可行的方式是:用排除法,先缩减到合适的数量再说。
Sheena Lyengar做过一个著名的果酱实验,给被试者免费试吃6种或者24种果酱,最终在24种果酱的展台前停下的人,只有3%的人买了。而在6种果酱的台前停下的人,有30%的人都买了。 
太多选项会让我们难以选择,甚至会放弃选择。所以,选择之前,先把选项缩减到可行的数量。


场景2:如果是两个男生让你选择,一个很有钱但不帅,一个很帅但没钱,假如财富和颜值都是你在意的,你会如何选择? 
引入第三者。最后的结果是,你找了一个在两个条件上都达到均衡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只看到两个选择,而忽略了其它可能性。
在这个困境中,你有很多的“第三选择”,比如找一个财富和颜值相对平衡的,比如找一个帅但是有发展潜力的,比如找一个有钱的然后帮他改造形象,等等。
所以,在我们纠结于两个选项的时候,或许可以拓宽思路,引入第三个选择,帮我们更好地做决定。


场景3:现在有三个男生,一个很有事业心但可能不太顾家,一个热爱生活但可能不是很上进,另一个追了你很多年,但据说,追你很多年的人,往往在结婚之后对你不会太好。这三个,你怎么选? 
这里的核心不是选择,而是搞清楚:这三个选择是否成立?有时候,选择困难不是因为选择本身的困难,而是对选项的判断出了问题。
比如说,我们经常会觉得,注重事业的人会不看重家庭,而一个整天张罗生活的人可能事业不会有什么起色。但实际上,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思维定势,很多事业成功的人,照样能够通过时间管理,将生活过得也很有质量。


所以,去弄清楚,那个很有事业心的人是不是真的不顾家,那个热爱生活的人对事业究竟有没有想法,然后再来选择。
不去检验每个选项,而是在想当然的基础上做出选择,是我们在选择中最常见的问题。

所以,每次有低年级的大学生来问职业选择的问题,我总是说“你先去实习”,实习就是一个检验选项的过程。就像买鞋一样,尝试过后,才有资格谈选择。

总之,在选择之前,看看你的选项,是不是在可行的数量范围内,以及这些选项,是不是像你想象的那样。然后,我们再做决定不迟。

职业规划中国网是中国第 1 家职业规划机构

世界职业规划权威机构向全世界推荐的唯一的中国职业规划机构

职业规划成功案例近6万

遍及全国各地以及欧、美、澳洲的各行各业


  微信:weini9985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1339775615

售后服务:(020)3477 0852   

工商图标营业执照   工商局查询:注册号4401052009157   粤ICP备05010235号-1